+ 學校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校動態 >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極目新聞】專訪武漢市交通學校黨委書記黃賢文:中職生也有美好未來
極目新聞2022-03-16 19:04閱讀量:11759

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喻登科

視頻制作 柳之萌

海報設計 朱睿怡

 


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在建言獻策時呼吁,讓職業教育成為人才成長“第二賽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為了助力武漢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高質量發展,幫助家長正確理解職業教育,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聯合武漢市教育局,今起特別推出“武漢職校書記校長訪談”系列節目,邀請武漢職校書記、校長走進極目新聞5G演播廳,分享真知灼見。第一期節目的嘉賓是,武漢市交通學校黨委書記黃賢文。

 

極目新聞記者: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這個觀點很快登上微博熱搜第一。黃書記,您怎樣看待這個觀點?

黃賢文: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看。首先,一些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工廠招工比較困難,招熟練工更難,這個現象確實存在。就好比我們學校一些優秀學生,還沒畢業就會被許多優質企業“盯上”。這種供需失衡的現象,對于產業發展,特別是實體經濟確實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人大代表才有這樣的呼吁。

從另一方面看,又似乎不必過于擔心這個問題。年輕人是進工廠,還是去送外賣,是他們的自由。咱們都說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白領、藍領,還是快遞小哥,同樣都是國家的建設者,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爭取更好的未來。比如說大家熟悉的快遞小哥汪勇,他也是一名高職畢業生,在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時,他義務接送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帶動了一大批志愿者,后來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希望年輕人多進工廠的初衷是對的,我們做職業教育的人,更希望學生把所學專業用起來,發揚起來。但這可能需要市場自身用一定的時間去調節。比如說,我記得在改革開放不久后,也有人擔心,年輕人都進城了、南下了,農村的地沒人種了怎么辦?但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現代農業發展迅速,還有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大政策的扶持,很多年輕人看到了農業的發展潛力,大學生成為新農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李明攀,就帶著一批大學生把新農企業辦得有聲有色。去年,我們還請他來學校做過“勞模大講堂”的報告。我相信,隨著傳統制造業的逐步升級,工人待遇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工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會逐步提升。我也呼吁社會、企業,更多的關注技術技能人才的事業發展和待遇保障的提升。

黃賢文(右)參與訪談節目

極目新聞記者:的確,改善“招工難”需要從多個方面努力,從中職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做哪些調整?

黃賢文:2022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里已經給出了答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是全面推行“1+X”證書制度試點,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的適應性。“1+X”證書制度對于暢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提升職業教育社會經濟服務能力具有重大意義。中職學校作為推行“1+X”證書制度重要“一環”,要以“X”證書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為依據,系統重構課程體系與目標,及時更新教師發展新定位,逐步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企業快速轉型升級的人力需求。

二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匯聚多元主體的資源力量高質量培養人才。作為中職學校,要集多方優質資源為己所用,主動推進與區域名企、名校合作,在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培訓方案的制定、技術改造創新等方面的合作對接,形成院校與院校、院校與社會、院校與企業互補共生、穩定合作的局面。

三是聚力推進“職普融通”改革,促進學生多元成才,實現職業教育的縱向的貫通和橫向的融通,使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能夠展開合作,雙方共同設計課程、互派師資,探索學分互認、學籍互轉等新模式。在武漢市教育局的領導下,包括我們在內的一些中職學校,今年將展開一些探索。

武漢市交通學校學生在實訓

極目新聞記者:具體到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有怎樣的側重點?我們知道,現在大多數中職畢業生都是走升學的道路,怎樣能引導他們今后大學畢業投身產業,發揮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

黃賢文:我們要堅持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定位不動搖,著眼學生長遠的發展,主動適應就業與升學并重為導向的轉變。首先要調整定位。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起點,是基礎而不是終點。作為中職學校要適應多樣化發展的改革,主動適應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突出抓好學生技術思維能力培養,抓好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就業、升學教育,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基礎教育,擴大貫通培養規模,打開中職學生的成長空間。

 


黃賢文談學校專業建設

極目新聞記者:是的,您剛才提到“產教融合”,這是國家一直在提倡和加強的。武漢市交通學校在“產教融合”上有哪些經驗?

黃賢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們交通學校的亮點之一。學校成功探索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口碑共創”的校企合作模式,與神龍汽車、通力電梯燈公司共建的培訓中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

產教融合首先體現在專業設置和建設方面。近年來,我們圍繞武漢地區汽車與零部件、智能制造、光電子信息等“千億”級產業發展需求,新開設了新能源汽車技術、機器人運行與維護等專業,淘汰了一些不符合時代需求的專業,形成了汽車技術服務、現代交通裝備制造、交通運輸服務和信息技術4大專業群,建立起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提升了專業對接產業的匹配度,培養和儲備產業發展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

同時,我們根據國家、省市特色及示范專業建設新標準,重點建設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F在,我們學校有全國交通運輸類示范專業點1個,湖北省品牌、特色、重點專業點6個,市級重點專業點3個,優勢專業集中度明顯。

志愿者赴地鐵開展志愿服務

極目新聞記者: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國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就有類似的觀點。我知道,武漢市交通學校的辦學理念一直傳承和創新“黃炎培職教思想”,除了產教融合,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面還有哪些舉措?

黃賢文:黃炎培老先生認為,職業教育是人格教育而非“器械的教育”,要培養的是良善的公民,而非藝徒。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出,要做到三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

提質培優行動重點任務的第一條就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要構建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創新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聚焦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立德樹人融入“做中學、學中做”的育人全過程,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我們在做好技能教育的同時,始終重視學生德育工作,通過“勞模大講堂”、思政周周講、校園藝術節、送技能進社區、志愿服務等,引導學生增強愛國情感、強化國家認同、提升社會責任感。同時,我們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理論與課堂教學、實習實踐等環節融合到一起,促進學生專業技能與道德素養均衡提升,加強“德育課程”“思政課程”,注重“學科德育”“課程思政”,體現創新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極目新聞記者:一項調查顯示,48.3%的受訪家長希望加大宣傳,轉變社會觀念,增加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人們對職教的誤區,最主要的還是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擔憂,您能否講一些畢業生的例子,談談中職畢業學生的出路?

黃賢文:只要努力,中職生的未來同樣也是很美好的。我可以用我們學校去年畢業生的一組數據來印證。我校2021屆畢業生1080人,直接就業58人,升入高一級學校1022人,就業率(含升學)100%。就業的學生全部推薦安置到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就業,專業對口率98.8%。就業單位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的滿意度99.4%,對畢業生職業技能的滿意度98.5%。

談到學生案例,比較多。我還是用極目新聞報道過的畢業生羅賢來舉例。他是我校焊接技術專業2010屆畢業生,畢業后進入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從事焊接工作,成為武船最年輕的特級技師。2018年,他在全國職業技能比賽中獲得焊接冠軍;2021年,被湖北省總工會授予“荊楚工匠”稱號。每年,畢業生中像羅賢這樣因專業技能突出,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獲獎的學生有近200人。去年,在湖北省、武漢市“工匠杯”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技術能手、勞動獎章的選手中,有近10位是我校畢業生。

楚天都市報對羅賢的報道

極目新聞記者:您剛才提到技能大賽。我聽說,武漢市交通學校被譽為“技能大賽冠軍的搖籃”,為什么有這樣的美譽?

黃賢文:這是學校重視學生技能競賽的結果,這些年成績確實喜人,也為湖北省、武漢市爭得了一些榮譽。就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為例,我校學生獲獎人數達109人,其中一等獎有13人。獲獎數量和質量位居全省同類學校第一位。

這批學生,有六位已經成長為職業院校的骨干教師,其他絕大多數已經成為汽車維修、電梯維修等行業的技術骨干。比如,2009年國賽一等獎獲得者羅旋,經營2家二手車門店,年收入過百萬;2011年國賽二等獎獲得者吳作強,經營幾家連鎖汽車美容店。2014年,我校選手黃江堯參加汽車維修基本技能賽項,獲得全國一等獎的第一名,并代表全國獲獎選手在閉幕式上發言。今年五一,他作為我們學校的一名老師,即將被授予湖北五一勞動獎章。還有一名老師易昌盛,也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今年也將被授予湖北五一勞動獎章。

學校金牌教練吳新華2021年獲評“荊楚好老師”

極目新聞記者:聽了您的介紹,咱們學校在這方面的確是很牛。學校一定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為什么如此重視技能競賽?

黃賢文: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競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是國家層面每年定期舉行的例行賽事。在十多年的備賽、參賽經歷中,我校形成較為濃厚的賽事文化,達到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的預期目標。

通過大賽,我們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師,有近30位教師在指導大賽中成長為專業骨干教師,有5人被授予省級技術能手,4人被授予湖北五一勞動獎章;培養了一批學生“武狀元”,能很好地帶動其他學生向他們看齊。

通過歷年的備賽,我們還形成了一批教研教改新成果。比如,汽車噴涂賽項指導老師易建紅,與武漢灣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車身噴涂模擬仿真實訓設備,該設備既節約實訓耗材,又有利于中班、大班教學,同時能更快更準對實操情況進行評價。該系統受到來校視察工作的教育部領導的點贊。汽車空調賽項指導老師蔡希貴與合康變頻公司開發的新能源電池控制系統,也廣泛應用于常規教學。

備戰技能大賽還促使我們建成了一批高水平實習實訓室。比如,我校2007年開設車身修復專業,按照國賽要求,配備教育教學資源。汽車車身專業教學改革逐步推進,各專業課程已經發展成為車身焊接、汽車鈑金、調漆、噴涂等理實一體化的辦學模式。汽車車身專業辦學實力和成效穩居全省前列。

這些,都是備賽參賽給學校、師生帶來的實打實的好處。

武漢市交通學校一景

極目新聞記者:最后請您總結一下,對武漢市交通學校以及整個武漢職業教育的發展,有怎樣的憧憬。

黃賢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武漢市交通學校作為湖北省職業教育的品牌和窗口,我校全體黨員干部、教職工一定會牢記職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責任編輯:劉玉琴
轉自:http://jmwap.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68819&fromFlag=1&cId=2061368